中医行业必看

发布时间:2023-11-15 浏览量:101

中医的文化起源和现状

传统的中医学,是由远古时期的黄帝时代的《黄帝内经》,正式揭开中华民族的中医文化序幕。

后历经春秋战国的名医扁鹊的《难经》,汉太守张仲景的《伤寒论》、“桂枝汤”、“麻黄汤”;三国神医华佗的“麻沸汤”和开颅术;唐朝药王孙思邈的《千金方》、《太医精线》;明朝医学家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等历代优秀医学家的学术专辑,其间经历几千年,每一部著作都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和劳动中总结的经验,凝聚着劳动人民同病魔斗争的心血和智慧,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和自然科学的丰富的宝藏,也是后世传承民族中医学重要的历史文献和参考典籍。

值到清末鸦片战争,帝国列强的侵略,西医才正式传入中国。

建国初年,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医学的重视,在1950年召开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“团结中西医”和“西医学习中医”的号召,培养了大批的中西医结合的中医骨干队伍,并在全国建立大量的诊所,逐步的发展到中医院;

1956年开始在北京、上海、南京、广州先后成立中医学院,从此中国开始正式在全国推行中医高等教育的政策。

1980年卫生部召开“全国中西医工作会议”明确了:“继承、发掘、整理、提高”等方针,88年5月,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中医学管理局,有力推动着中医事业的发展,成为我国中医药发展的一个转折点。为中医药走向世界,造福全人类创造聊更优异的条件。

1993年,全国中医医院达到2457所,中西医结合医院39所,民族医院129所。全国百分之七十五的县都建立了中医院,使农村中医医疗的覆盖大大提高。

几十年来,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已近30所,建立了专科、本科、硕士、博士等多层次的完整的教育体制,培养更多层次的中医专业人才。此外鼓励各种电大、夜大、函大自考生、继续在教育以及各类留学生。

在中医科研方面积极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现代科学治疗方法,在心脑血管病、肿瘤、子宫外孕、白内障、等内外科方面都取得较大成就,如“中医经络实质研究”、“中医现代化关键”、“舌诊”、“脉诊”等研究,被列为国家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卫生部科研基金、国家中医学管理局科研项目。

同时临床研究推广针灸、推拿和按摩、等互相结合的中医传统理论研究。尤其针灸及针刺麻醉、针刺镇痛作用机理的研究效果,推动世界针灸医学的发展。


02颐养焕颜国医堂

中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

遵循当今市场经济的规律,充分思考认识到中、西医是两大截然不同的学术体系,所以教育与传承也应各具特色。目前的中医教育过于西化,中医是独有的中医文化。面临挑战,也是一种机遇。

只有加强中国文化自身的修养与兴趣的培养、以及对巩固中医等专业实践和理论。中医讲究悟性,讲究天人合一,这是需要在一定的中医文化的熏陶与修养下方可为的。

中医与西医属于不同的体系,当今对中医师的评估基本是沿用了西医师评估的那一套,死板而牵强,不适合中医本身的特点。根本上也不能很好地反映中医师的真实水平,长远来看,不仅易导致中医教育的畸形观念,影响中医事业自身的发展,影响中医师的主动和积极性,间接影响整个中医行业的传承和发展。

中医学作为民族传统的医学,是几千年劳动人民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,历经几千年而不衰,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,是我国卫生事业所独具的特点和魅力。

中医发展前景光明,绝不是伪科学,而是真正实用的自然科学、生命科学,只要广大的中医人不断开拓,不懈努力,中医必将成为一门全新的永远造福人类的现代化的医学科学!

我们的政府一直以来重视弘扬民族文化,高度评价中医药学在保护人民健康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,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,把“发展我国传统医药”列入了国家宪法。

建国以来,近几十年的总体趋势,中医的迅猛发展,。 这首先需要政府主观的支持和媒体的正面引导,让国人客观的认识到传统中医的根本优势所在;唤醒全民大众不要被全盘泛滥的西化经济思想麻痹,不要盲目的跟风市场文化的快餐,要客观公正的传承民族的自然科学。

中医的前景和发展必将将成为必然趋势。因为中医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及宝库,且疗效显著,在一次次次重大疾病、传染病,如非典、SARS、甲流等的预防与控制治疗上,都发挥了重大作用,也引起了世界的广泛重视,这也更进一步向世界证明了:中医绝不是落后的医学!

而且,早年时候,中国政府已有发展扶持中医的意向。加上09年4月份出台的《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》,标志着国家已然将中医药事业放在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。只有国家作为中医的坚强后盾,制定相应法律程序来监管,中医这种传统的民族科学才会得以长远的顺利发展。

回到顶部图片